银行挤兑是指大量客户由于担心银行的偿付能力而同时提取存款,可能导致金融机构倒闭。这种现象通常是由恐慌而非实际的资不抵债驱动的,尽管由此产生的流动性危机最终可能导致银行倒闭。[1] [2]
例如,硅谷银行在 2023 年 3 月经历的银行挤兑,此前该银行宣布需要 22.5 亿美元来巩固其资产负债表。在一个工作日内,客户提取了约 420 亿美元,导致监管机构关闭了该银行并控制了其资产。[1]
银行挤兑是金融恐慌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当储户对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失去信心,并在银行可能资不抵债之前争先恐后地提取资金时,就会发生银行挤兑。这种集体行为创造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随着越来越多的客户提取资金,违约的可能性增加,从而引发更危险的反馈循环 [1]。
银行挤兑的机制源于部分准备金银行系统,在这种系统中,银行只将一小部分存款作为手头现金,而将其余部分用于贷款或投资。
在正常情况下,该系统运行有效,因为并非所有储户都需要同时提取资金。但是,在银行挤兑期间,突然激增的提款需求会迅速耗尽银行的现金储备 [1]。
银行挤兑可能会蔓延到单个机构之外,从而在整个金融系统中造成系统性风险。涟漪效应可能会影响更广泛的经济,正如历史上主要的金融危机所见证的那样。
这种现象突显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以及客户信心在维持金融稳定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 [2]。
有几个因素可能引发银行挤兑:
银行挤兑的心理方面尤其重要,因为恐惧和恐慌会在储户中迅速蔓延,尤其是在数字银行和社交媒体时代 [2]。
银行挤兑与大萧条时代密切相关。在 1929 年股市崩盘之后,美国储户对银行系统失去了信心,导致了广泛的银行挤兑。
1930 年至 1933 年间,美国各地有数千家银行倒闭。这些事件促使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于 1933 年成立,以保护储户并恢复对银行系统的信任 [1]。
2023 年 3 月,硅谷银行在宣布需要 22.5 亿美元来巩固其资产负债表后,经历了一场现代银行挤兑。在一个工作日内,客户提取了约 420 亿美元,导致监管机构关闭了该银行并控制了其资产。
在倒闭时拥有 2090 亿美元的资产,使其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大银行倒闭事件 [1]。
在 2008 年金融危机期间,华盛顿互助银行 (WaMu) 遭遇银行挤兑,客户在短短两周内提取了 167 亿美元。在倒闭时,WaMu 拥有约 3100 亿美元的资产,使其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银行倒闭事件。摩根大通最终以 19 亿美元收购了华盛顿互助银行 [1]。
同样在 2008 年危机期间,瓦乔维亚银行在盈利结果不佳后,在两周内经历了储户提取超过 150 亿美元的挤兑。这些提款中的许多来自余额高于 FDIC 保险限额的商业账户。瓦乔维亚最终被富国银行以 150 亿美元收购 [1]。
现代银行挤兑在几个方面与历史例子不同:
已经实施了几种机制来防止银行挤兑或减轻其影响:
1933 年 FDIC 的成立是对大萧条时期银行挤兑的直接回应。FDIC 为每个储户在每家受保银行的存款提供高达 250,000 美元的保险,从而确保即使银行倒闭,资金也能得到保护。这种保险大大降低了美国银行挤兑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1]。
从历史上看,银行被要求将总存款的一定百分比作为手头现金持有。虽然联邦储备此后已将此要求降低至零,以支持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但银行仍保持大量流动性以满足提款需求 [1]。
在极端情况下,银行可能会暂时关闭以防止大规模提款。在大萧条时期,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于 1933 年宣布“银行假日”,关闭所有银行进行检查,以确保其偿付能力,然后才允许其重新开放 [1]。
现代银行法规侧重于确保银行保持足够的资本和流动性,以承受压力时期。定期的压力测试和加强的监督旨在识别潜在问题,然后才引发银行挤兑。
清晰地沟通银行的财务状况可以帮助防止可能引发恐慌性提款的虚假信息传播。监管披露和公共报告要求支持这种透明度。
银行挤兑可能产生重大的经济后果:
银行挤兑造成的系统性风险解释了为什么政府和中央银行经常采取非常措施来防止银行挤兑或限制其蔓延 [1]。
个人储户可以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免受与银行挤兑相关的风险:
这些预防措施可以帮助储户即使在银行系统压力时期也能获得资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