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平川(中文:馬平川)是 Meta 超智能實驗室 的人工智能研究科學家。他的研究重點是機器學習、計算機圖形學和機器人學的交叉領域,在可微模擬、物理增強生成模型和多模態學習等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1] [2]
馬平川於 2015 年至 2019 年就讀於中國天津南開大學,獲得軟件工程學士學位。本科畢業後,他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IT) 攻讀研究生。在麻省理工學院,他加入了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 (CSAIL),師從 Wojciech Matusik 教授。他於 2023 年 2 月完成了計算機科學碩士 (S.M.) 學位,並於 2025 年 2 月成功完成了計算機科學博士論文答辯。[1] [3] [6]
2025 年 7 月,馬平川加入 Meta,擔任其新成立的 超智能實驗室 的人工智能研究科學家,該團隊旨在推進基礎人工智能研究。Meta 進行了大量的人才招聘工作,從其他領先的人工智能組織招募了大量研究人員,他的任命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加入 Meta 之前,馬平川於 2025 年 2 月至 7 月在 OpenAI 擔任技術人員,他的工作重點是多模態模型和後訓練技術。在 2019 年至 2025 年於麻省理工學院 CSAIL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擔任研究助理。馬平川的專業經驗得到了在著名技術實驗室進行的多次研究實習的補充。2024 年 5 月至 12 月,他曾在 NVIDIA 西雅圖機器人實驗室實習,與 Dieter Fox 教授合作。2021 年,他在 Chuang Gan 教授的指導下,在 MIT-IBM Watson 人工智能實驗室實習。他最早的行業實習是在 2018 年 5 月至 2019 年 2 月期間在商湯科技研究院進行的。在麻省理工學院期間,他還在 2022 年秋季擔任 6.807/6.839 高級計算機圖形學課程的助教。他的研究生涯始於在南開大學擔任的助理,從 2016 年 4 月持續到 2019 年 6 月。
馬平川的研究融合了機器學習、計算機圖形學和機器人學的概念。他工作的一個中心主題是可微物理模擬的開發和應用,這使得可以使用基於梯度的優化方法來解決複雜的物理逆問題。這種方法已應用於軟體機器人、流體動力學、計算設計和系統識別等領域的挑戰。他的工作還探索了物理增強生成模型的創建,該模型將深度學習的表達能力與物理定律的約束相結合,以產生更真實和可控的輸出。他的其他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用於視覺和語言的多模態學習、高效人工智能系統的開發以及人工智能在科學發現中的應用。
他與他人合著了多篇論文,這些論文在主要的人工智能和計算機圖形學會議上發表,包括 NeurIPS、ICML、ICLR、SIGGRAPH 和 ICRA。
以下是他的一些著名出版物:
以上列表代表了馬平川對人工智能、機器人學和計算機圖形學領域的貢獻。[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