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供给量在加密货币中指的是当前在市场上和公众中活跃流通并可用于交易的代币或代币的总量。[1][2][3]
加密货币的流通供给量类似于一家上市公司的流通股。它代表了当前可用于交易的代币数量,而不是代币的最大总供给量。这个数字会根据新代币的铸造或挖矿数量以及通过销毁而销毁的数量而波动。当一家公司发行特定数量的代币时,他们通常只将总供给量的一小部分投入流通。与代币的总供给量相比,流通供给量始终较小。[3][4][11]
加密货币的流通供给量在计算其市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还会影响供需动态,进而影响代币的价格。不同的加密货币在确定其流通供给量方面有不同的方法,因此掌握这些概念对于更好地了解加密货币市场至关重要。[4]
流通供给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可以深入了解加密货币在市场中的规模和价值。高流通供给量可能表明加密货币被广泛使用,并且拥有庞大的用户群。这可以提高加密货币的流动性,使其更容易买卖。另一方面,低流通供给量可能表明加密货币稀缺,并且用户群有限。虽然它并不总是与资产的价格直接相关,但较低的流通供给量会使买卖加密货币更加困难。[13][14]
流通供给量不应与总供给量混淆,总供给量是迄今为止已挖出的代币数量减去所有已知已销毁的代币,而最大供给量是硬编码的限制,总供给量和流通供给量都永远不能超过该限制。例如,即使名义上比特币 (BTC)的流通供给量应该超过 1800 万枚代币——因为自网络成立以来已经挖出了这么多比特币——但据估计,大约有 400 万枚 BTC 已经永久丢失,因此真正的流通供给量更接近 1400 万枚。[12]
该计算包括获取在区块链启动时创建的代币或代币的初始供给量,然后减去各种因素,例如任何已被故意销毁(销毁)的代币、暂时锁定的任何供给量部分(在指定的时间内)以及任何指定用于开发、未来发布或其他特定目的的储备金。此计算旨在为用户和投资者提供更准确的理解,即市场上可用于交易的代币或代币的实际数量。[6]
确定流通供给量的另一种方法是将加密货币的市值除以其价格。[6][7][8] 此方法的流通供给量公式如下:
加密货币的流通供给量不是固定的。最大供给量且不参与代币销毁的加密货币最终将达到固定的流通供给量。例如,一旦所有代币都被挖出,比特币就会发生这种情况。但是,对于像以太坊这样的没有最大供给量的加密货币来说,情况就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流通供给量将随着通过挖矿过程或其他方式创建新代币而无限期地变化。供给动态的这种根本差异可能会对其价值和稀缺性产生影响。可能影响加密货币流通供给量的因素包括减半、代币销毁和挖矿。[5]
代币销毁是指从流通中故意移除加密货币代币或代币。[5][9]
当代币被销毁时,像 Etherscan 这样的区块浏览器会检测到 加密货币 的总供给量减少,这通常会导致其价格上涨。 柴犬 等项目已经使用这种机制来大幅减少其供给量,从而可能提高其项目的成功和价值。[5][9]
顾名思义,减半是一个涉及将某物减少一半的过程。在加密货币的背景下,它指的是加密区块奖励的减半。这个概念是由 比特币 的创造者 中本聪 提出的。中本聪制定了规则,即比特币的区块奖励将在每挖出 210,000 个区块后减半。[5]
当 比特币 最初推出时,矿工每个区块获得 50 个 BTC 的奖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挖出了 210,000 个区块,此奖励减半至 25 个 BTC。随后,在另外 210,000 个区块之后,它再次减半至每个区块 12.5 个 BTC,然后减半至每个区块 6.25 个 BTC。这种减半过程将在未来继续进行,导致矿工的区块奖励甚至更少。这个想法是,随着这种情况的发生,比特币的价格将继续上涨,确保即使是这些减少的奖励对矿工来说仍然是可观的。由减半过程引起的价格变化会因此影响代币的流通供给量。[5]
挖矿或铸造新代币是增加加密货币流通供给量的另一种方式。挖矿发生在处理交易和创建区块期间。矿工贡献他们的时间、电力和计算能力给网络,将交易打包成称为区块的组。矿工收到加密货币作为奖励。此过程的细节可能因加密货币采用的共识机制而异。[5]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概念,再次考虑比特币。矿工处理 BTC 交易,将它们打包成区块,并收到新的 BTC 作为奖励。这些新赚取的代币最初是最大供给量的一部分,但不是流通供给量的一部分。但是,通过挖矿过程,它们被引入到流通供给量中。[5]
流通供给量是指公众可以获得的代币,不应与总供给量或最大供给量混淆。总供给量用于量化存在的代币数量,即已发行的代币数量减去已销毁的代币。这包括不一定可用于交易的代币或代币,例如那些被锁定或保留的代币。另一方面,最大供给量量化了将永远存在的最大代币数量,包括将在未来被挖出或提供的代币。[1][10]